English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析

1998-11-01 来源:光明日报 董俊山 我有话说
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析

董俊山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国初,毛泽东就讲: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多次强调全党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现在还是个农民问题。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一切表明他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毛泽东没能解决好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光辉思想,把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上升为行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它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在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作出了全党同志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的战略决策。会议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的两个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都是关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正是全会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措施,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历史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在领导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一直高度注意和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优先地位和全局作用。他反复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告诫全党: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到一个新高度。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关系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如果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江泽民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制定计划要首先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要优先考虑农业。

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满足了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等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迅猛扩张,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大幅增长,80%农村家庭接近小康目标,农民得到了实惠,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业农村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和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在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能否抓住机遇,妥善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经受住这一考验,我们就能够迎接各种挑战,攻克各种难关,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

第一,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我国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无论提什么新口号,定什么新政策,做什么新事情,切不可忘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第二,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农业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并不总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一是农产品市场拉力减弱。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乡镇企业新吸纳劳动力减少。三是乡镇企业效益减低。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可能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滑坡。

特别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一旦农业农村农民出问题,造成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就不仅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局。

第三,深刻认识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加上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工业品及其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我们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激活国内市场,增加内部需求,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增长。最大的市场是农村,最大的需求是农民,打开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牵引国内市场的重中之重。

第四,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确保近几年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结构问题,克服各项建设中的城市化倾向,切实增加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国家和社会投入不足,特别是前些年出现的下降势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的根本原因。

从农民收入来看,要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与市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进一步缩小的问题。三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增加的问题。减轻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只要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优先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全面落实中央一贯强调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而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国初,毛泽东就讲: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多次强调全党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现在还是个农民问题。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一切表明他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毛泽东没能解决好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光辉思想,把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上升为行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它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在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作出了全党同志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的战略决策。会议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的两个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都是关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正是全会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措施,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历史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在领导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一直高度注意和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优先地位和全局作用。他反复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告诫全党: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到一个新高度。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关系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如果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江泽民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制定计划要首先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要优先考虑农业。

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满足了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等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迅猛扩张,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大幅增长,80%农村家庭接近小康目标,农民得到了实惠,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业农村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和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在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能否抓住机遇,妥善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经受住这一考验,我们就能够迎接各种挑战,攻克各种难关,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

第一,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我国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无论提什么新口号,定什么新政策,做什么新事情,切不可忘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第二,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农业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并不总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一是农产品市场拉力减弱。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乡镇企业新吸纳劳动力减少。三是乡镇企业效益减低。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可能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滑坡。

特别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一旦农业农村农民出问题,造成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就不仅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局。

第三,深刻认识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加上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工业品及其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我们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激活国内市场,增加内部需求,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增长。最大的市场是农村,最大的需求是农民,打开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牵引国内市场的重中之重。

第四,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确保近几年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结构问题,克服各项建设中的城市化倾向,切实增加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国家和社会投入不足,特别是前些年出现的下降势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的根本原因。

从农民收入来看,要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与市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进一步缩小的问题。三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增加的问题。减轻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只要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优先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全面落实中央一贯强调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而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